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深刻剖析乡村振兴面临的城乡差距挑战,揭示“稳中求进”辩证法的实践智慧;通过阐释党的领导与守正创新的内在统一,为破解农村现代化难题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政策价值的研究框架。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差别还没有完全消除,城乡贫富差距依然存在,这对于党中央要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构成了现实性的挑战,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面对复杂形势,中国的乡村振兴何以能在守正与创新中行稳致远?其深层密码在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稳”与“进”的辩证统一:以“稳”固本,以“进”破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书写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振兴密码。
一、“稳”的态势巩固延续:筑牢乡村振兴的民生底线
“稳”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核心关键词,更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面对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巩固延续“稳”的态势,通过政策连续性、粮食安全和社会治理协同发力,为乡村振兴构筑坚实底座。
(一)稳政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为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共产党均坚持以“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为核心保障成果,强化对易地搬迁群众的后续帮扶和动态监测,从而确保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高效运转。同时,经济推动就业攻坚行动,稳定脱贫人口的务工规模;分类施策,推进帮扶产业升级;全面清查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健全全链条监管;支持盘活低效闲置资源,实现扶贫资产可持续赋能乡村振兴。实践表明,唯有保持政策定力、强化动态监测、激发内生动力,方能以政策之“稳”守牢底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坚实底座。
(二)稳产能: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海通众合,端牢中国饭碗
“我国有14亿多人口,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2024年,我国粮食年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5.1公斤;守护黑土“生命线”“加速跑”治理盐碱地等工程开创土地利用新模式;同时,我们设定了耕地保护红线、实施占补平衡管理,把稳产保供作为粮食安全目标之一;实施退化耕地治理与撂荒地复垦;压紧压实做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工作,不断筑牢大国粮仓根基。可见,以“稳产”应“变量”,是严守粮食安全生产的基本盘。
(三)稳治理:健全基层治理,构建和谐乡村
乡村振兴既要经济发展,也要社会治理稳步发力,而“三治融合”体系,搭建了乡村治理和基层矛盾化解的新范式。这一体系必须依托党建引领,以党组织为轴心,通过自治、法治、德治协同联动,催生群众自治的参与热情,从源头上减少乡村矛盾产生;法治框架为乡村权益纠纷提供制度性解决方案;德治实践则通过道德教化重构乡村信任纽带,推动情、理、法的有机统一。乡村基层治理的完善,形成了主体多元、手段复合的矛盾化解网络,在刚柔相济中实现了社会共识的螺旋式升华,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独特优势。
二、“进”的步伐坚实有力:创新驱动与产业重构的双向赋能
如果说“稳”是守底线,那么“进”就是谋突破。面对传统农业中的深层次矛盾,中国以改革创新为引擎,推动科技赋能、制度突破、产业升级“三轮驱动”,开辟乡村振兴新境界。
(一)进科技:助推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塑乡村产业形态。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标志着农业生产方式正在经历革命性变革。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山东寿光,通过数字手段,近5年农产品直播销售额年均增长50%以上。在海南三亚,应用“防虫网+”集成技术,让豇豆住进“纱帐”,使得主要害虫减少70%,产量增加20%。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取得突破,实现从“靠天吃饭”到“向科技要粮”的转变,生动诠释了新质生产力在乡村的培育发展。
(二)进制度: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海通众合,释放要素潜力
改革是释放生产要素活力的关键一招。在乡村振兴中,宅基地改革成功实现了“三权分置”,这一顶层设计实质性地化解了农民的焦虑,夯实了乡村振兴的社会心理基础。与此同时,为破解“基层财政困局”,党中央进行财政改革,扩大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用于建设县域基础设施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创新的“破冰之举”,让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真正“活起来”“流起来”。
(三)进产业:推动三产融合,拓宽增收渠道
在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是关键环节。从苹果产业已成为延安的主导产业,到贵州计划将“村超”打造成体育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乡村正在打破“种养卖原料”的传统路径。2023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过7300亿元。2024年,全国休闲农业营收达到近9000亿元。以上案例表明,只有推动产业发展,增加乡村增值收益,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
三、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章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政策,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在乡村振兴中,“稳”与“进”绝非割裂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动态平衡、相得益彰的。
(一)县域经济:城乡协同的枢纽节点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神经末梢”,历经多元化到一元化再到开放后的崛起,如今已成为城乡要素交汇的战略支点和城乡融合的纽带。目前,我国的县域经济呈现东西分化,东部县域以工业和服务业主导,中西部依赖农业与文旅,面临同质化、人才短缺和生态约束等挑战。在乡村振兴的“稳”与“进”结合中,县域经济的未来潜力聚焦在数字经济下沉、绿色转型、特色产业培育、城乡融合及治理升级等方面,依托政策红利和科技赋能,正从“被动承接”转向“主动创新”,成为共同富裕的关键支点。
(二)绿色发展: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之路
现代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必然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特色道路。譬如广泛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减少资源消耗;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生态旅游项目,实现生态和增收双赢;推动低碳技术加速落地;等等。浙江丽水的生态价值转化、山东寿光的零碳大棚等实践,成为乡村绿色发展的样板;秸秆和光伏的综合运用,更是推动了乡村能源革命;民宿和各种乡村赛事的蓬勃发展,也激活了乡村经济。生态红利释放了经济活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乡村振兴既守牢了生态底线,又开辟了增收新路。
(三)文化赋能:传统与现代的交响共鸣
“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通过“非遗活化、文旅融合、认同重塑”三重路径,乡村文化持续释放发展潜力。近年来,非遗技艺转化催生“匠人经济”、利用传统建筑打造特色民宿集群、沉浸式文旅体验重构乡村叙事、乡贤文化凝聚群众共识等实践,凸显乡村文化地位。未来,随着“文化+科技”“文化+生态”深度融合,乡村将加速向价值高地跃迁,文化产业规模将实现新突破,将进一步推进广大农村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的认同,增强广大人民的文化自信。
结语
“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基,关乎亿万农民的生计与希望;“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动能,承载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在“稳”与“进”的辩证统一中,中国乡村正走出一条兼顾效率与公平、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振兴之路。这条道路,不仅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更为全球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课题项目: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4BKS040);2020年江西社会科学基金思政专项课题“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SZ25)]
(宋香庆;张俊梅所在单位: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通众合
全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