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思享
该书所呈现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多维复杂性,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素材和鲜活的研究素材,同时也揭示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源于对多元模式多元价值的包容。
——评《城市经济学案例分析(修订版)》
■王玉海郭书岐
城市是怎样产生发展的?城市中的经济生活包括哪些内容构成?城市带领我们将走向何方?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张琦、副教授万君联合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经济学案例分析(修订版)》,蕴含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和丰富的参考价值。
自成体系
该书自有其篇章体系。以前只是需要什么案例就翻找什么案例都优配送端,通览细读之后才发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心。
篇章总体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对城市出现及其城市经济产生的阐释;第二部分是对城市空间架构及其动态变迁的评介;第三部分是对城市经济内涵构成的深入剖析;第四部分是对城市未来走向的探索。其中第三部分是该书的主要内容,占了大量篇幅。此外,篇章编写也有统一体例规范。每一章节每一个案例的体例一以贯之,犹如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又如剥洋葱一般层层深入剖析。
注解了城市经济理论
该书秉承城市经济学的重要认知观点。通过40余个深度案例,既包括中国的代表性城市,也有诸如东京、纽约等国际大城市,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与市场、传统与现代、集聚与平衡的复杂博弈,亦凸显出区域特色与制度创新催生出的独特城市模式。
该书以广泛实例验证、应用了城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观点。集聚理论、中心地理论和城市地租理论等均是城市经济学中的基础性观点,书中不乏对这三个理论的案例验证,代表性的有如下例证。
一是深圳案例对集聚理论的验证。集聚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解释为什么经济活动(如工厂、市场和城市)会集中在特定的地理位置。书中提到的深圳案例验证了集聚理论,深圳通过实行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和措施吸引外资,扶持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显然,产业集聚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推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是成都天府新区案例对中心地理论的应用。书中对成都天府新区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中心地理论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天府新区通过科学规划,以空间转型引领全域转型,按照组合型城市理念,形成了以高等级城市(成都)为中心、低等级城市为补充的网络化空间格局,有效提升了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三是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对城市地租理论的检验。书中对苏州工业园区的案例分析检验了地租理论的适用性,苏州新城区规划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对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作出明确分离,商业区居于中心地带,南北两侧由内向外依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在市场机制与政策调控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人口与产业集聚对城市租金梯度、交通成本和公共服务的螺旋式反馈机制。
梳理了城市跃变的逻辑都优配送端
城市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不仅反映了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变迁,也体现了人类对理想居住和生产空间的不断追求。书中的案例揭示出市场力量与制度供给协同促进城市发展跃变的过程。
一是小城镇到现代化城市的转型变迁。近年来,城镇化加快,富裕乡村逐级变为城区。大城市人口膨胀,部分人因房价和通勤成本向郊区转移,大型楼盘和商旅文化项目开发也推动了这一趋势。书中提到的“乌镇模式”便是理解中国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样本。
二是小城镇向中心大城市的跃迁突破。随着生产力提高和贸易活动扩大,小城镇可能会因政策支持与区域规划跃升发展为大城市,这一转型过程通常还伴随着产业集聚与规模经济,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的提升。这就顺其自然地联系到书中提到的深圳案例,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崛起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是小城镇向大城市转型的典范。
三是大城市到都市圈的升级进化。大城市进一步发展,往往会带动周边城市形成都市圈或城市群,这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体现了城市间的紧密联系和协同作用。书中介绍的粤港澳大湾区即是一个成熟的世界级经济圈案例。
剖析了城市经济构成内涵
该书突破了传统城市研究的单一维度,在案例选取上着眼于国内外城市经济发展的典型事件,全面反映中国城市经济学的最新成果,通过城市经济增长动力、交通系统优化、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协同等多层次案例,解构了城市经济的要素构成,如产业、交通、环境、土地等子系统,系统剖析了城市经济的多维内涵,展现了城市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择其要者,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是城市经济格局的重塑,少不了产业的创新升级。书中“城市产业经济”章介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产业集群案例,关注于数字经济热点,主要从产业数字化发展角度概括总结了其优势和特点,展现产业数字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是破解城市经济的发展瓶颈,离不开城市交通的赋能助力。城市的发展、区域的繁荣,离不开便捷的交通。重庆沙坪坝高铁枢纽TOD综合体案例收录于书中的“城市交通”篇章,展示了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TOD)在中国山地城市的创新应用。
三是城市经济的绿色发展,避不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同融合。浙江丽水“两山”实践的案例被收录为书中城市环境篇章的典例,是城市经济学中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践样本。
四是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机制,绕不开区域内多维城市的联动共赢。书中介绍的长株潭城市群案例展示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复杂性和可能性。长株潭通过建立区域土地利用管理机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有益借鉴。
特色彰显
通读该书,我们发现了其中蕴含着对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动态关系的剖析及鲜活的本土实践案例,显示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向赋能机制。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物质基础,城市化则为工业化提供载体支撑和市场需求。中国通过快速工业化积累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再通过城市化优化升级经济结构。但要警惕二者脱节引发的一些问题。
该书具有革新性、时效性与可读性。时间维度上着重于展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的重大变革,呈现中国城市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特色。
总之,该书所呈现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多维复杂性,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素材和鲜活的研究素材,同时也揭示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源于对多元模式多元价值的包容。
(王玉海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都优配送端,郭书岐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
全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